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信息无障碍:弥合“数字鸿沟”,城市转型要“数中有心”

马亮 社会科学报社 2022-04-24

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加快智慧城市布局和数字化转型,期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社会。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加快高质量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城市数字化转型时不应忽略信息无障碍的重要性,应使数字化城市在精准、经济和高效的同时,也能够是普惠、包容和公平的。



原文 :《打通数字化城市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马亮

图片 | 网络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发《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做好信息无障碍工作,使老年人、残疾人、偏远地区居民、文化差异人群等信息无障碍重点受益群体能够实现信息普惠。信息无障碍要消弭的是数字鸿沟,即因为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因素而无法使用和享受信息技术。对于老年人、残疾人和低收入者等社会弱势群体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数字鸿沟会使其错过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期,并进一步拉大社会不公平。概而言之,数字鸿沟至少会在两个方面使社会弱势群体面临社会公平障碍。


一方面,数字鸿沟使社会弱势群体“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他们无法享受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技术红利,在获取公共服务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难以和其他群体竞争,为此付出的代价和负担也更重。比如,医院挂号采取在线预约等数字化模式后,社会弱势群体因为不会操作或没有渠道而被拒之门外,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恰恰是最需要医疗救助的对象。又如在数字消费券的发放过程中,社会弱势群体没有渠道或能力去获取,这使其难以享受普惠性的消费红利。凡此种种,都使社会弱势群体面临更加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并使社会公平受到侵蚀。


另一方面,数字鸿沟使社会弱势群体成为“看不见的人”,并使其成为政务服务和城市管理的“盲点”而被忽视。不使用信息技术的社会弱势群体消失在智慧城市的“雷达”中,无法提供与之相关的各类数据,并使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出现系统性偏差。比如,依据大数据绘制的夜间经济地图,就不会包括不使用智能手机和应用程序的用户,而他们的偏好和选择就可能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被忽略。因此,越是不使用信息技术的用户,越有可能因为没有“留痕”而被大数据所忽略,并难以出现在城市治理的“雷达”上。



目前城市无障碍主要体现在交通出行、建筑设计等物理空间,而对数字空间的无障碍还关注不够。但是,作为看不见的隐性障碍,其危害可能比看得见的显性障碍更为可怕。因此,在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时,要特别注意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快政务服务的普惠布局,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城市。

  

政府部门应率先垂范,不断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在技术条件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应保留线下政务服务渠道,避免数字化转型让社会弱势群体“掉队”。政府部门应推动更多城市打造一刻钟政务服务圈,使任何人都可以就近办理相关政务服务业务,而不受信息技术的影响。比如,可以利用既有的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加装自助机或提供人工服务,便于人们就近办理各类业务。要加强政府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让数据多跑路”来降低人们的合规成本。要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立符合其使用习惯的特别通道,使其可以无差别地获得医疗、教育、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线下救济仍然是信息无障碍的1.0版本,因为社会弱势群体仍然需要承受比别人更大的成本和负担。只有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弱势群体“触网”,才能从根本上消弭数字鸿沟,实现信息无障碍的2.0。调查显示,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是不懂电脑或网络,其次是文化程度不高和上网设备限制。为此要创新技能培训模式,鼓励政府购买技能培训服务,使更多老年人和残疾人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



虽然银发经济效应日益凸显,但是信息无障碍仍然是“小众”市场,少有企业关注。政府部门应通过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各种方式,激励企业研发新一代信息无障碍技术,使人们能够以可负担的价格使用和受益;同时应加强对各类智能手机和应用程序的信息无障碍测评,将其作为上市销售和上架服务的必要条件。


城市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是城市人的数字化转型,也是为了城市人而进行的数字化转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带来的技术狂欢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否在这个过程中“掉队”了,并通过信息无障碍让所有人都从中受益。在电影《我是布莱克》中,主人公曾说:“我不是一串社保号码,我的名字是丹尼尔,我希望得到尊重。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是沿街乞讨的乞丐。我在此希望争取我的权利。我是一个公民,无所奢求,无所妥协。”对于城市数字化转型而言,除了要让城市管理者们“心中有数”,还要让城市治理“数中有心”,让城市成为更有温度和更具温情的文明所在。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31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指数级爆炸,数字时代的鸿沟扩大急需“刹车” | 社会科学报

将“健康老龄化”概念植入城市治理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